《预算法》解读:学习《预算法》的重要性
2024年10月16日 05时17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预算法》解读:学习《预算法》的重要性
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预算法》立法目的在于控制和约束政府的预算权,监督政府管好“钱袋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入学习《预算法》,对于贯彻落实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预算法》共11章,101条,内容包括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等方面,旨在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预算法》的七大亮点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
将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纵向上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五级预算”;在横向上实行“四本预算”的制度,并对“四本预算”的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和相互关系作出了规范,有利于增强预算的完整性。
将预算公开规定入法,从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时间和公开主体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一般公共预算审核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转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规定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按照三年滚动方式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更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
三、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风险
从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既坚持从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则,又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法律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的问题。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除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
五、勤俭节约入法、硬化预算支出约束
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将预算绩效管理上升到立法层面,将绩效思维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以及预算审查的各个环节之中。进一步明确了预算调整的情形和调整程序,并强调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未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六、完善人大审查监督机制,保障民主理财
审查和监督政府预算决算是宪法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是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现行《预算法》对人大审查监督预决算的程序、内容和方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补充完善了具体审查制度。
七、强化法律责任,维护财经秩序
为维护国家财经秩序,制止和惩处预算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现行《预算法》在原法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违法违纪情形,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除了追究行政责任之外,对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