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预算管理“责任田”当好服务发展“排头兵”
2025年10月20日 03时09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精耕预算管理“责任田”
当好服务发展“排头兵”
——市财政局全覆盖调研推动财政工作提质增效纪实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预算编制工作,近两年来,市财政局主动靠前、创新举措,连续两次组织业务骨干赴市直预算单位开展“服务上门”全覆盖调研。调研突出预算“一盘棋”、破题“一条链”、改革“一体化”,贴近预算一线问需问计,既摸清了预算管理“家底”,又破解了执行堵点难点,更凝聚了改革共识,为推动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大局注入强劲动力。
一、锚定攻坚方向,以预算“一盘棋”筑牢监管根基
市财政局将深化预算改革作为年度核心任务,从统筹资源、保障重点、创新机制三方面发力,助力改革提质增效,推动预算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资源统筹,释放资金使用效能。调研组践行“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理念,针对项目实施与计划错位问题,实行预算动态管理,通过调整调剂及时释放财力,确保财政资源统筹更高效、更精准。指导预算单位在2026年预算编制中明确年度资金支出计划,督促提前规划项目实施路径,从预算源头避免资金闲置沉淀。结合往年预算执行数据,帮助单位优化支出结构,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领域,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聚焦重点保障,扛起服务民生使命。坚持“两个优先”原则,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保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中之重。在调研中对照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和民生项目逐项核实预算申报情况,明确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确保项目不缺项、资金不遗漏。调研期间同步宣讲《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引导树立“该省则省、该花尽花”的理念,腾出更多资金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深化机制创新,巩固零基预算成效。将“零基预算”理念贯穿调研始终,指导单位摒弃“惯例依赖”,打破“基数+增长”的固化模式,从“零”起步编制预算,通过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撑和支出标准测算,重新评估项目政策依据的可行性。当前全市已建立各类财政支出标准100余项,调研组还与行业主管部门现场研讨,梳理拟定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新增一批专用支出标准,为零基预算改革奠定制度保障,让预算“动起来”、资金“活起来”。
二、坚持服务下沉,以破题“一条链”疏通执行堵点
市财政局秉持“问需于单位、送计于一线”的理念,坚持“四下基层”工作法,将调研现场变成“问题解决现场”,聚焦预算执行中的共性、个性问题,拿出实招硬招,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一)靶向破解共性难题,打通执行“中梗阻”。针对调研中各单位集中反映的“跨年度项目资金拨付慢”“采购审批流程长”“质保金占用资金”等共性问题,调研组现场梳理商讨解决方案:一方面,根据《关于建立加快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常态化机制的意见》精神,充分运用“优化缩短内部流程”“依规加快外部程序”等措施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另一方面,落实市本级《财政项目资金预算动态管理实施办法》,对暂时难以支出的资金先行收回、统筹使用,待项目需要时再下达,确保资金“不趴窝”。
(二)精准回应差异诉求,当好服务“店小二”。对于单位反映的差异化问题,调研组分类施策、逐一解决,持续推动预算单位转变管财理财观念。针对部分单位“差旅费、公车维修费不足”的诉求,现场解读2025年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经费管理标准,并结合上级规定积极征求预算单位意见建议,尽快完善市本级管理办法,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针对部分单位“政府收支科目编制不精准”“科目间频繁调剂”等问题,开展现场培训,规范预算编制流程,维护预算严肃性,避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打折扣”;针对个别单位项目储备不足、预算编制不科学的问题,业务骨干现场指导建立项目库,讲解绩效目标设定方法及考核标准,引导单位树立“预算法定”“花钱必问效”的意识,避免“盲目要钱”“穿新鞋走老路”。
(三)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织密服务“保障网”。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调研组深挖预算管理“细枝末节”,调研期间共收集梳理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方面问题困难170余条,通过“现场答复+书面复函”方式解决160余条,剩余问题建立台账、限时办结。对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沟通,开通“财政服务直通车”,明确各业务科室与预算单位的对接专员,实时回应诉求,定期开展“回头看”,核查问题整改情况,形成“调研—反馈—解决—回访”的闭环管理,让服务更方便、更贴心。
三、夯实管理基础,以改革“一体化”赋能财政发展
市财政局将此次调研作为推动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改革的重要契机,既推动了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改革的试点,又强化了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意识,为构建昌都市现代财政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一)锚定改革方向,理清工作思路。调研组聚焦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通过与105家市直预算单位深入对接,系统摸清各单位财会人员配置、内控建设及账务资产现状,进一步明晰改革逻辑:以“规范资金运行、服务政府决策”为目标,坚持“一分离、二变更、三集中、四不变”原则,分三批次(2025年32家、2026年34家、2027年39家)推动改革进行,通过会计管理与财务活动分离、集中核算实施监管的方式,打破分散管理壁垒,构建“业财融合、数据驱动”的新型财务管理生态,实现财政监督关口前移。
(二)明确当前重点,推动改革落地。基于改革进程,市财政局聘请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按照统一要求,对32家第一批试点单位的账务、资产、往来款项等进行全面梳理。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详细介绍了账务梳理标准,督促第一批试点单位资产明细账要与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一致且账实相符,往来款项明细账移交要做到逐笔征询确认,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账实相符、数据准确,为有序推进财务会计精准科学移交奠定数据基础。
(三)征求工作建议,凝聚改革共识。调研过程中,通过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收集预算单位意见建议,重点聚焦改革衔接、流程优化等关键问题。针对单位提出的“账务交接期间工作断档担忧”,明确建立“先梳理后移交、边衔接边指导”工作机制,确保过渡平稳;围绕“智慧平台功能适配需求”,采纳“增加个性化审批节点、强化数据可视化”等建议,优化平台设计方案;回应“人员转型保障诉求”,计划搭建“财政业务交流平台”,分享典型经验并提供一对一指导。对收集的建议分类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限时性反馈”,形成“问计于单位、聚力促改革”的良好氛围,为改革落地凝聚强大合力。
此次全覆盖调研,是市财政局践行“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聚财为民”理念,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机关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市财政局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预算管理服务,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推动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市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财政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